今年4月10日的下午2點, 陜西有只小鳥破殼,直接上了新聞。
每年的3月到6月,正好是我們的國寶朱鹮的繁殖季節,而這只破殼的小鳥, 就是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今年人工繁育出的第五只小朱鹮。
可能有人會說, 花費那麼大的力氣保護一種鳥究竟有什麼價值?那我們今天的文章就來解答這個疑問。
朱鹮「重生」的中國故事
從7只孤羽到千鳥競翔,中國保護朱鹮的40年
中國的朱鹮,是和大貓熊齊名的國寶,大約誕生于60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時期。在20世紀上半葉朱鹮遭遇嚴重的生存危機,數量急速下降,瀕臨滅絕,當年在中國發現7只朱鹮,曾經就是世界上最后的朱鹮。
歷史上朱鸚是一種尋常可見的水鳥, 曾廣泛分布于日本、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我國東部沿海、東北和中部的黃河及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常見它的身影。
朱鹮是大自然造物主的精美杰作,它的美可謂是「精妙世無雙」,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
它既是唐代司馬貞所著《史記索隱》里大如鷺而短尾的水鳥,也是西漢時期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名為「旋目」的鳥兒。
「翩翩兮朱鷺,來泛春塘棲綠樹。羽毛如翦色如染,遠飛欲下雙翅斂」,唐代詩人張籍春天池塘邊散步時被朱鹮的美麗身姿所吸引,寫下詩篇《朱鷺》。
近世紀以來,伴隨著工業化發展和環境污染,隨著濕地和林地面積逐年縮水,再加上人類獵殺等多方面原因,野生朱鹮種群數量快速下降。
1963年,朱鹮在俄羅斯境內滅絕,1979年,生活在朝鮮半島的朱鹮銷聲匿跡,1981年,隨著35歲朱鹮小金離世,日本也正式宣告朱鹮滅絕。當朱鹮種群站立在「生死邊緣」,中國成了保護朱鹮的唯一希望。
1978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學家們,組成一支考察隊,行程達5萬多千米,跨越九個省區,在東北、華北和西北三大地區進行實地勘察。這是一場漫長的朱鹮追蹤之旅, 在幅員遼闊的大地上尋找一只小小的鳥兒,與大海撈針無異,幾年時間考察隊一無所獲。
終于在3年后的某一天,考察隊在甘肅省天水市發現了3根疑似朱鹮的羽毛,隨后,他們將排查重點定在陜西和甘肅一帶。
1981年5月18日,考察隊向洋縣北部的秦嶺深處進發,一只朱鹮恰巧從頭頂掠過,順著它飛行的方向, 5月23日,專家考察組在陜西省洋縣八里關鄉大店村農民何丑旦、何天順的帶領下,終于在姚家溝和金家河兩地發現朱鹮的營巢地、七只朱鹮,其中四只成鹮、三只幼鹮。
隨后,中國建立了陜西省洋縣朱鹮保護站。為了保護這七只朱鹮,洋縣政府禁止農民使用化肥、農藥。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專家劉蔭增帶著洋縣林業局的4名年輕人,在一間廢棄民房里建立「秦嶺1號」朱鹮保護站,對7只朱鹮進行實時監控,小心翼翼的呵護。
每年繁殖期,在樹下設點進行24小時監護,在樹干上抹黃油、放置刀片,有效抵御黃鼠狼,蛇等捕食天敵,在巢下掛了尼龍網,為避免幼鳥掉巢摔傷。
四十多年來,隨著就地保護、人工繁育、野化放歸三個環節技術突破,朱鹮種群數量和分布范圍大幅增長。
國際友好「使者」成了朱鹮的新身份,它背負著建交友誼,從中國一魯夫出秦嶺,飛向全國,飛向日本、韓國以及更廣闊的東亞領域,備受各國人民喜愛。
如今全世界的朱鹮鳥,都是當年陜西洋縣那7只朱鹮的子孫,中國創造出人類文明史上拯救瀕危物種的經典范例。
中國網友拍攝的朱鹮照片登上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
在希望的田野上自由起飛
翱翔長空,中國朱鹮回歸自然的堅守與破題
朱鷺擁有一雙細長的腿,體長約70CM,長長的尖嘴微微下彎,先端紅色,通體白色,羽干偶有一些粉紅點綴,個頭要比白鷺還小,羽冠呈朱紅色,外形端莊秀美、簡約大氣,極具觀賞性。當它從頭頂飛過時,人們能看見它展開的雙翅下別致的粉紅色。
朱鹮一般以小魚、蝦蟹為食,喜歡單獨或者小群活動, 《漢樂府朱鷺》有記載:「朱鷺,魚以鳥。鷺何食,食茄。不之食,不以吐,將以問諫者。」
朱鹮鐘情于有山有水有樹林的濕地、水田、農莊和沼澤地,高大的喬木,能夠方便朱鹮在高處筑巢休息。
在「朱鹮之鄉」洋縣里,人與朱鹮和睦相處的美好畫面已經成為尋常風景。
在陜西省洋縣龍亭鎮梁河村一處密林里,一只成鳥朱鹮為幼仔喂食
經過政府和人民多重努力之下,朱鹮保護工作取得重大成效, 野生朱鹮的活動范圍呈現逐年擴散的趨勢,目前已擴展至陜西漢中、寶雞、安康三市16個縣(區)1.5萬平方公里。
即便如此,朱鹮媽媽「常秀云認為,朱鹮保護依然不能掉以輕心。
因為所有現存朱鹮都是1981年發現的2對朱鹮的后代,疫情、近親繁殖的風險威脅著種群的安全,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目前研究人員只能根據環志記錄,挑選血緣較遠的朱鹮進行人工配對,以盡量降低近基因多樣性丟失的風險。
給朱鹮做檢查
在中國林業大學教授丁長青的堅持下, IUCN紅色名錄和《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仍將朱鹮的受脅等級列為瀕危。
他認為現階段要讓朱鹮從根本上擺脫瀕危狀態,只有使各個再引入種群可自我維持并穩定發展。
而且歷史上部分朱鹮會越冬遷徙,但現存的朱鹮不具備這一能力,不能在較冷的歷史分布區域生存,專家們建議通過訓練,重新恢復朱鹮的遷徙能力,這樣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實現了保護目的。
位于漢中市洋縣的陜西朱鹮救護飼養中心放飛大籠
人與鳥相伴的和諧家園
綠色發展,中國朱鹮故事描繪生態之變
從僅有的7只朱鹮繁殖到7000多只,洋縣的百姓犧牲巨大。
40年前,洋縣政府提出「四不準」,為了保護這種珍稀鳥類,當地農民不能使用農藥化肥,不準砍伐朱鹮營巢棲息的樹木,收入大幅度降低。 發現朱鹮后的20多年間,洋縣農作物減產、地方財政減收,每年損失共計2000多萬元。
後來發展與朱鹮相結合的有機農業,才使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
到2018年,洋縣有機產業產值為10.68億元,占到全縣農業總產值的五分之一,有機示范區的農民人均純收入較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約1500元。
大量有機產品以「朱鹮」冠名品牌,據統計,朱鹮品牌的品牌價值已由2016年的50億左右增長至2017年的70億多。當地人曾經為保護朱鹮付出的努力,終于迎來了豐厚的回報。
獲得國際獎項的朱鹮品牌包裝設計
如今,陜西洋縣打著朱鹮和有機農業的品牌,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洋縣的黑米、黃金梨、紅薯等,在每年豐收的季節,網上的訂單是供不應求。
保護朱鹮的幾十年中,洋縣的環境也在慢慢好轉,在未來,說不定未來還會迎來旅游業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