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曾經發生過一起匪夷所思的警察被襲擊身亡案件,兇手甚至不是人類,而是一只雞!
2020年10月,菲律賓還處于疫情當中,當地群眾舉報有人違反隔離規定聚集進行斗雞比賽。警長 克里斯蒂安·博洛克接到電話后,火速帶領大批警員前往現場實施抓捕。
當他們到達現場后,有三名非法聚眾斗雞的人員被迅速制服,其他人紛紛作鳥獸散,眼看勝利在望,博洛克警長正準備繳獲幾只大公雞作為涉案證據,卻不想遭遇了意料之外的襲擊。
不知是不是因為剛才的賽場不夠盡興,那一只斗雞被抓時竟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勇猛,它對著博洛克飛撲而上,居然在空中展開了一記「致命一踢」!
菲律賓斗雞使用的「馬刺」
而雞腿上綁著的馬刺(細長刀刃),竟然直接割破了博洛克左腿上的大動脈!
一瞬間,在場所有人瞠目結舌,他們難以相信眼前發生的這一幕。博洛克被緊急送往醫院救治,不幸的是, 他最終還是因為失血過多而殉職了。
警長照片
警長命死「雞」手,誰能想到竟然會發生這種荒誕而離奇的事故?就連警察局局長阿尼爾·安普德也說到, 這是他25年警察生涯中,第一次看到同事因為斗雞而喪命!
新聞播出后,有人哀嘆這位警長的時運不濟,有人驚嘆那只公雞的奮力一搏,它以獨特的技巧和無與倫比的勇氣,將斗雞這項活動推上了新的高度。 而更多的人開始對斗雞這一古老的娛樂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斗雞走馬,勝敗兵家事不期,雄心滿懷,少年無憂戰天地!
斗雞,就是將兩只公雞放在一起互相啄斗,直至一方勝利。
這項血腥又狂熱的民間娛樂活動在我國由來已久, 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記載: 「季、郈(hòu)之雞斗,季氏介其雞,郈氏為之金距。」這段文字生動地描繪了季平子和郈昭伯之間的斗雞情景。
據說,二人為了角逐,季平子在雞翅膀上撒芥末(也有人說是在雞身上涂抹膠漆充當盔甲),這樣揮動翅膀時就可以灼傷對手雞的眼睛,而郈昭伯則給雞腳捆綁鐵片來增強戰斗力。
斗雞場面的視覺沖擊和精彩程度可見一斑,而以此為賭的心理刺激更是讓人們對此深深癡迷。
甘肅丁家閘五號墓 北壁晉朝壁畫之《斗雞圖》
隨著時間的推移,斗雞逐漸發展為一種具有豐富規則和儀式的競技活動,到了唐朝盛世,斗雞活動也達到巔峰,成為了極其受貴族和士人歡迎的娛樂方式。 唐玄宗就是一個狂熱的斗雞愛好者,經常在元宵節、清明節等節日舉行規模盛大的斗雞比賽。
他為此專門在宮中設立了 雞坊,又在民間搜尋雞中精英千百只,甚至挑選了五百禁軍來照顧馴養這些雄赳赳氣昂昂的「大將」。
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民謠: 「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能令金距期勝負,白羅繡衫隨軟輿。父死長安千里外,差夫治道挽喪車。」
說是一個叫做賈昌的小孩兒,因為有著號令群雞的才能而被玄宗賞識,進宮之后盛寵不衰,被稱為 「神雞童」。
後來賈昌父親在泰山去世,玄宗便下旨讓官員一路護送靈柩回京,可謂是榮耀至極。 經此一事,家家戶戶都以斗雞為業,誰還想靠讀書來出人頭地、光耀門楣呢?
(唐)章懷太子墓壁畫 抱雞侍女
除了皇帝,許多文人雅士也對斗雞情有獨鐘,凡能叫得上名的詩人,就沒有不對斗雞吟詩作賦的。
李白寫了 「我昔斗雞徒,連延五陵豪」,可見斗雞一事在富貴子弟間的風靡程度,又寫了 「君不能貍膏金距學斗雞,坐令鼻息吹虹霓」,諷刺社會多以斗雞邀寵的不良風氣。
唐代畫家 邊鸞 畫的斗雞圖
古往今來,因為斗雞的盛行,借此引發的政治斗爭不在少數。著名的文學家、「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還因為寫了《檄英王雞》斷送了大好仕途。
王勃原本只是寫了篇文章給沛王和英王的斗雞比賽助興,沒想到直接扎了唐高宗李治的眼, 認為他是在挑唆自己的兩個兒子互相爭斗,大怒之下直接將王勃逐出了長安。
從中國傳播出去的斗雞
時至今日,斗雞依然有著廣泛的傳承和發展, 我國云南、廣西、新疆等多地將其視為一種特色傳統文化。
當然了,用作賭博牟利是被嚴令禁止的,但作為重要的民俗活動,斗雞賽事的舉行深深吸引著眾多游客和參與者。
斗雞自我國發源,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不同國家的人們賦予斗雞不同的象征意義和民俗文化。
法國的斗雞比賽
在東南亞國家,斗雞被視為勇氣和榮耀的象征,甚至成為了民族英雄的化身。而在拉丁美洲,斗雞則與風格獨特的音樂和舞蹈相結合,成為了一個充滿激情的表演藝術。
斗雞因為血腥和殘忍的特性,在一些國家被動物保護組織抗議或禁止, 但在菲律賓卻被奉為國粹。
在這里,斗雞是「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兼得的一項活動。你既能在龐大明亮的體育館觀看世界上最大的斗雞賽事, 因為他們專門為此設立了「斗雞世界盃」(World Slasher Cup);也能在鄉間小路上直面斗雞現場, 他們可是連葬禮上吃席都要來一場斗雞表演賽。
斗雞世界盃上的專業裁判
斗雞成就了菲律賓的博彩業,創造了超10億美元的產值。
有趣的是,疫情之后菲律賓禁止非法聚集,線下斗雞的賭博收入出現頹勢,政府馬上給七家公司頒發了網絡在線斗雞的許可證。
現在只要有一部智能機,就能隨時隨地觀看斗雞比賽,如此推崇下, 斗雞實實在在地成為了一項全民運動。
在中國傳承千年的斗雞
斗雞在我國的不同地區,也有著色彩各異的發展軌跡。
安徽省宿州市碭(dàng)山縣地處黃淮平原,是黃河沖擊平原的中原地帶,這個地理位置使得「中原斗雞」在碭山得到了良好的生存和繁衍。因此, 碭山縣的民間斗雞觀賞活動自北宋起就非常活躍。
中原斗雞是一種觀賞型雞種,因其外觀華麗,肌肉發達又天性好斗受到了當地斗雞愛好者的喜愛。它最大的外貌特點是雞冠相對較小,呈肉瘤狀,無明顯肉髯。
2020年5月,碭山中原斗雞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據非遺傳承人馮百雙介紹,中原斗雞斗性極強,幾乎是不死不休,出生就是強有力的「戰斗雞」,20天齡時便進入打斗高峰期,當地人稱之為 「操窩」,正因如此,中原斗雞的傷殘比例也是很高的。
在碭山縣,斗雞活動不僅會在春節、元宵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隆重展開,在踏春和秋收時節,當地人民也會斗雞來慶賀。
這不僅吸引了廣大游客前來消費,也增強了鄉鄰之間的凝聚力和團結互助的意識。
在廣西省河池市, 依飯節是當地仫佬(mù lǎo)族最為隆重的節日之一,這是一個祭祀祖先和神靈的慶祝活動。
在依飯節的祭祀儀式中,斗雞就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并被賦予了「神性」的民族特色。
仫佬族依飯節
仫佬斗雞活動名為 「斗雞會」,雞在祭祀中被用作 點牲的對象,被視為一種與神靈溝通和祈求祝福的方式, 斗雞的勝負結果可以預示著未來吉兇和豐收的情況。
此外,斗雞也與依飯節的團兵流程有關。 請祭祀儀式上的師公咬破雞冠,將雞血點進食物和酒碗中,每人都喝一口「雞血酒」來展現鄉鄰之間的凝聚力和友誼,最后通過斗雞獲勝的主人將大大提高他和家庭在族內的地位。
依飯節的儀式
為了在斗雞會取得勝利,仫佬人奔赴各地去尋覓最好的公雞,這個過程中不僅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也要支付高昂的價格。
仫佬人發現良種,便同賣家協商,把自己的雞與之相斗,如果賣家的雞贏了,便要高價將其買下,如果自己的雞贏了,就讓賣家把雞另賣給他人。
通過這樣的選購和斗雞的過程,仫佬人能夠篩選出滿意的上等公雞。 一旦買到滿意的雞,他們會將自己的雞賣掉或食用。
這種方式不僅是為了獲得勝利,更是為了獲取優質的斗雞種源,以提高自己的斗雞水平和培育更好的后代。
對于優質公雞的追求是仫佬族對斗雞活動的重視和熱愛,也彰顯了他們對于斗雞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執著,融入了各地區之間的交流和經濟交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因此, 仫佬斗雞也被收錄進河池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云南的西雙版納斗雞,傣語里叫「蓋跺」,與中原斗雞、吐魯番斗雞和漳州斗雞并稱中國四大斗雞。
西雙版納斗雞是由中原斗雞(魯西斗雞)分化而來,經過云南的地理氣候浸染加之當地人民長期馴化,逐漸發展成獨一無二的斗雞珍品。
西雙版納斗雞個體較為高大,骨骼粗壯,肌肉壯碩,頭小毛細,機警靈活,看著就是打架的一把好手。
傣族人對斗雞有著至高的熱愛,通常一個傣族村落有超過80%的斗雞養殖戶,而雞的數量是村子總人口的兩倍之多。 在西雙版納自治州,一只剛出生的斗雞能標價300元,而經驗豐富,精通「打架斗毆」的成體斗雞則高達上萬元。
斗雞比賽的流程
以云南西雙版納地區的斗雞為例,整個賽事流程也相當成熟。
村民通常會用10米左右的圍欄圈出一片空地,在空地中央鋪上地毯或布料,比賽的選址就完成了。
觀眾可以圍在外圈觀看,參與者則拎著裝斗雞的跑籠參加比賽,兩者都不可觸碰圍欄內正在廝殺的斗雞。
比賽也配套了完備的規則體系,同拳擊賽一樣,斗雞劃分出了不同的重量級。
比賽前由裁判對兩只斗雞選手進行身高體重的評估,如果兩雞體重差距不超過150克,高度不超過一頭,則認為 「對號」,如果雙方有明顯差距,主人仍然同意進行比賽,則稱為 「讓號」。
比賽開始時,雙方雞主將斗雞呈對角線放置在都圈兩端,同時放雞。
一場比賽包含6個回合,每回合20分鐘,中間還給10分鐘的休息時間,在這期間你可以好好給你的雞清理按摩一下,并且給它吃點芭蕉來補充能量,緩解鎮痛。
最重要的是要不停地給它們喂水或噴水來降低體溫,以確保它恢復到最好的狀態。
斗雞本身暴躁好斗,打架的場面必然十分激烈。
比賽開局是斗雞精力最為充沛的時刻,它們直直沖向對方,飛踢、撲打,這個階段是比賽的 「上盤」。
十幾個回合后,體力稍有下降,斗雞轉換戰術,開始用嘴啄對方的翎羽和裸露的皮膚,這時為比賽 「中盤」,漸漸地,雙方都不在具備前期的體力,不能再橫沖直撞,而是開始鉆襠、別翅來智取比賽,是為 「下盤」。
直到一方死傷或跳出圍欄,為 「殘盤」,比賽結束,根據前期商討的規則判定勝負,分發獎金。
不同的游戲規則下誕生不同的斗雞方式,有些參與者喜歡「武裝」自己的大公雞, 給雞腳綁上刀片,這大大提高了斗雞的殺傷力,使場面更加殘忍,比賽常常血腥一片,也難保不會出現誤傷觀眾的風險。
還有些比賽會選擇「藥斗」, 其實就是給雞打興奮劑,使得斗雞的斗志更加迅猛激烈,也許這讓比賽更具觀賞性,更刺激觀眾們的腎上腺素,可這種方式也使斗雞文化正在走向另一個極端。
斗雞文化的歷史悠久,承載著人類對于勇氣、智慧和競爭精神的追求。而各個地區斗雞文化所產生的差異,正是由于地域和文化多樣性所帶來的,這種多樣性使得斗雞文化更加豐富有趣。
我們需要的是通過正面引導和合法活動,將斗雞文化轉變為一種注重動物福祉和公平競爭的項目,這樣才能確保斗雞文化的可持續性,讓它不僅是一場生死搏斗的競技活動,更是一種展現魅力和品質的中華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