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發現「天馬」,羊頭驢耳有尖角,樣子很怪速度極快

sunai 2023/05/27

位于廣東省北部的南嶺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8%以上,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自然環境十分優越。

南嶺自然保護區地處南嶺山脈中段南麓,同時也是珠江的發源地之一,是廣東省乃至全國生物資源最為豐富的自然保護區之一,是國內14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有著 「南嶺明珠」、「物種寶庫」的美稱。

優異的自然環境為諸多野生動物提供了賴以生存之所,無數奇珍異獸在這里繁衍生息,鮮少受外界打擾。

南嶺自然保護區內已探明的陸棲脊椎動物就高達497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就有70多種,比如:林麝、黑麂、獼猴、斑林貍等等。

近日,保護區的科研團隊在野外查看紅外相機數據時,驚喜地發現了中華鬣羚的身影,并且是多次記錄到了它們真實野外的活動影像。

其中一段畫面顯示,一頭中華鬣羚在樹林里悠閑行走,時不時低頭尋找食物,時不時抬頭遠望前方,最終消失在了鏡頭里。

羊頭驢耳牛蹄鹿角,外號「四不像」

可能不少人第一次聽到「中華鬣羚」這個名字,這是一種牛科動物,長得比較大,成年之后體重能達到85-140公斤,肩高近一米,體長為140-170厘米。

這種動物的外形長得很怪異,腦袋像羊,耳朵像驢耳,蹄子像牛,一對獸角又像鹿角,因此也有「四不像」的稱號。

中華鬣羚身上的毛發主要為黑灰色,頸部有長鬃,隨著年紀變大,黑色的長鬃還會變成亮銀色,十分好看。由于它們的眶前腺很明顯,所以一雙眼睛看起來炯炯有神。

我國民間從來就不缺一些怪誕的故事傳說,相傳在一些深山老林里面,如果運氣好的話,就可能會遇見山驢子。山驢子渾身漆黑,性格十分機警,輕易不出來。

另外,也有故事說在神農架的深處,生活著一種渾身漆黑如棺槨的「棺材獸」,長相奇特,行蹤隱秘。

一些學者根據傳說中的描述,結合中華鬣羚的形象及分布范圍, 認為我國民間傳說中的山驢子、棺材獸很像中華鬣羚,這些傳說中的生物,其原型很有可能就是它。

平日神出鬼沒,愛好撿菌子吃

從名字上看,中華鬣羚像是我國獨有的生物一樣,但實際上它的分布范圍比較廣,東南亞的一些國家里面,也有分布。

中華鬣羚非常神秘,它們的性格異常機警,平日里總是神出鬼沒,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其他動物,都保有很高的戒備心,所以它們一般不會輕易走出森林。另外,就算是在森林里面也很難發現它們的蹤跡,主要是因為往往你還沒有發現它,它們就已經發現你了,故而遠遠就走開。

就連在休息的時候,它們也會特意找一塊隆起的地帶,這種地帶往往視野比較好,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它們都能第一時間察覺,然后逃之夭夭。

中華鬣羚主要在海拔1000-4000米的山林中活動,作為一種牛科的有蹄類動物,它是吃草的,主要以各種青草、樹葉、嫩芽為食。食性很廣泛,能夠取食的植物種類很豐富。

不過如果你要問它們最喜歡吃的東西是什麼?那當然就是林中的一些真菌。

對于中華鬣羚來說,各種青草、樹葉只是吃飽飯而已, 菌子才是它們最愛的小零食。平日里它們會在山林中潮濕的地方轉悠,以撿食一些菌子。

奔跑速度極快,古時有「天馬」之稱

「飛騰天都蓮花諸峰,須萸躍過數十峰」是《黃山志》中人們對「天馬」的描述。相傳古時在黃山上,生活著一群天馬,它們能夠騰云駕霧,奔跑速度極快。

古人認為中華鬣羚就是天馬,試想一下,在云霧繚繞的山巔,一群中華鬣羚疾馳而過,其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在騰云駕霧一般。

另外,它似驢似牛似羊的怪異長相,以及脖子上的銀色鬃毛,也為其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

把中華鬣羚稱作天馬,是對它們行動能力最大的肯定。中華鬣羚跟一些有蹄類動物一樣,喜歡在森林中多巖石的地帶上活動。

盡管它們看起來體型龐大,有些笨拙的樣子,但實際上它們即便在懸崖峭壁、山間亂石地帶上,也能做到如履平地。 中華鬣羚通常單獨或者小群行動,很少大量個體聚集在一起的現象發生。

偶爾它們會仗著自己強悍的攀爬能力,跑到一些懸崖峭壁上去舔舐鹽分,這點在盤羊、巖羊等不少有蹄類動物身上都能夠看到。

早年間中華鬣羚的數量還是比較多的,但是由于其皮板質量上乘,遭到了大量捕殺,導致種群數量銳減。這些年中華鬣羚的數量又漸漸地多了起來,這點從一些新聞中就能夠看得出來,在不同的地區,中華鬣羚多次被人們目擊到。

比如浙江金華上宅村,就曾有一頭中華鬣羚掉下池塘,被眾人合力營救才得以上岸。相信在未來,這一神奇的動物,數量還會進一步增多。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