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女子把保護動物當狗養大,最后送進動物園?專家:必須放生!

sunai 2023/05/23

上海有位胡女士,去年在小區里撿到一只被媽媽拋棄了的小狗,全身灰不溜秋還沒斷奶, 要不是被胡女士及時帶回家,基本上必死無疑。

胡女士全家人都很愛護這只小狗,可以說是一把屎一把尿把它養大,開開心心給小狗拍下視訊紀念,卻沒想到視訊一發出去,立刻有動物專家跳出來告誡女子, 一定要盡快把小狗送到專業機構去,否則很可能會吃官司!

聰明人一聽就知道,這只「小狗」的身份絕對不一般, 只是它到底是個什麼動物?又怎麼會出現在繁華的上海市區里呢?

好心撿「流浪狗」,卻意外收獲國家級保護動物

就在去年上海疫情剛緩解的時候,有人在小區草叢里發現一只「流浪狗」,身上還連著臍帶,看起來奄奄一息。

因為附近沒有狗媽媽的蹤跡,鄰居斷定它是被遺棄的流浪狗,將它送給有養狗經驗的胡女士一家收養。

剛送到胡女士家里的時候,這條「流浪狗」渾身冰冷,還伴隨著休克等一系列癥狀。胡女士養狗經驗豐富,用電熱毯給它按摩敷熱了48小時,全天候細心照料,終于是讓小狗起死回生。

茁壯成長的小狗和胡女士的兒子玩得很親密,它也有了自己的名字叫「吉祥」,帶著希望它能夠大難不死必有后福的祝愿,胡女士全家人都把小吉祥當成了家庭的一員。

但是,隨著時間的飛逝, 這條「小狗」并沒有越長越大,反而越長越小,甚至出現蛻皮脫毛等狀況,行為方式也沒有表現出像狗一樣的習性

胡女士在此期間跑了多家醫院,但醫院給出的結果都是正常。到了后期, 這個小狗的鼻子與眼角周圍還出現了一些黑色毛發,越看越像小浣熊。

為了打消自己的疑慮,胡女士特意詢問了有關這方面的專家,希望能夠確認此物種的身份。

這一看不得了, 原來這并不是什麼「流浪狗」,而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貉(hé)。在專家的建議下,縱然胡女士一家有再多的舍不得,但為了此物種的生存,還是不得不將它轉交給上海一家動物園進行更嚴格的照料。

在動物園里長大后的小吉祥

小區驚現大量野生貉,它們從哪來?

不僅是胡女士一家的案例,最近在上海松江有不少小區驚現野生貉。

根據專業人士觀測統計, 在2021年的夏天,上海有超過約260個點位出現野生貉,特別是在松江、青浦、閔行這幾個區域,貉出現得非常頻繁。

這引發了不少居民的議論與擔憂:上海城區里的野生貉為什麼會那麼多?它們在市區里要怎麼生存?貉畢竟是野生動物,會不會傷害到人呢?

首先,野生貉是野生動物,也是個雜食動物,因此它們的適應力很強。

而最近幾年,國家開始重視城市綠化,并且強調其的重要性,而且當地居民并不會特意迫害它們,再加上沒有天敵,這就導致野生貉的膽子越來越大,經常出現于各區綠化帶,數量明顯增多。

在小區里被投喂的貉群

在最近上海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給出的數據中可以看出, 抽樣調查50個小區中,就有22個小區能夠見到它們的身影

從數量看,貉在小區中數量最少為1只,最多可達50只;從密度看,小區內貉密度最低約每公頃0.02只,最高每公頃約5.8只,其中有7個小區野生貉的數量大于等于10只,6個小區的密度則超過每公頃1只。

這些小區多靠近郊區,有假山、水源、綠化帶等,還有足夠充足的食物,完全就是「天堂」。

除了小區的綠化, 市民對于濕垃圾的排放也會導致野生貉數量的增加

有相關人士通過野生貉的糞便調研,發現有一些梭子蟹和小龍蝦的殘渣,但小區石塘也并沒有這些物種的存在,因此他們推斷野生貉是通過進食居民丟棄的濕垃圾為生。

不僅僅是濕垃圾, 原本留給流浪貓的貓糧也成為了它們的大餐,更有甚者,有些居民還會在野生貉的洞口留下許多貓糧,可謂是「精準投送」。

正是這些不規律的飲食以及投喂,也能導致野生貉的數量翻倍,大量生產。

由于這些食物的排放,再加上野生貉的雜食性,它們進化出了消化淀粉的能力,因此城市中的垃圾,對它們來說簡直就是包含了蔬菜、肉食、淀粉的大雜燴美食。

在翻垃圾的貉

有居民擔心,這些野生貉的泛濫,會不會造成人與動物之間的沖突?

雖然一個小區出現了一只貉,意味著這個別的小區也不僅只有一只,但這個小區的野生貉的數量增多并不代表其他地區貉的數量也同樣多,這需要根據小區的自身的環境條件,以及物業管理的情況來決定。

雖然野生貉的數量猛然增加,間接說明了上海綠化效果有所成效,城市自然系統運轉良好,但由于這些野生貉伙食太好、獨占「風水寶地」,人們也沒有想要強烈傷害它們的欲望,導致這些野生貉的攻擊欲望也越來越強。

最近頻頻出現野生貉傷人的事件,在2021年6月就出現過野生貉傷害家養寵物的情況。根據當時的報道了解到, 它們出現的攻擊[性.行.為]與它們的繁殖期相關

流浪貓與流浪貉

每年的6~7月是野生貉的繁殖期,在這段期間,幼年貉會到處亂跑探索世界,而母貉會為了保護它的崽兒而表現出極強的攻擊性。

但不管如何, 居民要做到「不害怕、不接觸、不投喂、不傷害」四大原則,對居民進行科學普及,嚴格控制投喂行為,出門要做到看管好自己的寵物,才能做到有效控制野生貉生長數量,人與動物之間的相處平衡。

被按住佩戴定位項圈的貉

表面上是流浪漢,實際上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貉是犬科動物的一個古老的種類,所以這也難怪胡女士將它認作流浪狗。

但等到它成年后可以達到80厘米左右,體重約5公斤,體型顯短而肥壯。貉整體呈現烏棕色,嘴巴部分呈現白色,四肢短小,呈現黑色, 最明顯的是它的臉部黑白分明,就像一個海盜的面罩。

人工飼養胖成球的貉

野生貉主要分布于亞洲東部,俄羅斯、蒙古、日本以及我國東部地區都有所分布。

它喜愛棲息于有水的農業林地、丘陵以及多林的山地環境,這就是為何它也能在人類居住區附近也能很好地生存。

雖然貉是犬科中的一種,但比起它們的親戚,它們的身體外形和牙齒結構并沒有很大的優勢。

分布在我國東北和朝鮮一帶的烏蘇里貉

它們既沒有擅長奔跑的長腿,也沒有能夠撕裂肉體的裂齒,但它們卻能夠將劣勢轉換為優勢: 有著超強的適應能力,吃東西完全不挑屎,植物或者肉食,甚至人類的垃圾和動物腐爛的尸體也是它們的所愛。

如今野生貉生活在人類城市中,面對各種各樣的食物,那自然是「來者不拒」了。

貉還是犬科中一種需要冬眠的動物,尤其是在北方一些較高緯度生存的貉,缺乏食物的它們是需要冬眠以儲存能量。

但近幾年,在大都市的人為影響下,在食物充分,居住環境良好的情況下,一些野生貉不再需要冬眠,或是跡象不再明顯,但還是會出現食欲減少以及活動頻率降低的情況。

雖然野生貉在上海的數量泛濫,但它在中國一些地方卻瀕臨著滅絕狀態。

因為一些貉的皮毛是可以制成衣服領子或帽子,它們的皮毛和貉肉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導致它被大量捕殺,一些地區也難以見到它們的身影。

養殖的貉制作出來的毛皮料

同時在古代, 野生貉因為會攜帶一些致命的病毒,導致古代中國人和歐洲人非常厭惡,對它們進行趕盡殺絕。

近幾年野生貉數量的上升可謂是讓人倍感欣慰,但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因此重點需要放在人上。

針對不同的現象應當有不同的計劃,進行合理的安排與捕殺,這樣才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平衡生態,保留居民生活環境的物種多樣性。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