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北極有種奇怪的動物,終生在海上漂泊,1小時能飛88千米,下海可潛水60米深,一嘴巴能叼20多條魚

sunai 2023/04/03

在北極地區,生活著一種外表呆笨可愛的「神鳥」,它們大多數時候在海上生活,以捕魚為生。到了繁殖季才會來到海島或海岸邊棲息、繁衍。

北極海鸚是海雀科海鸚屬的一種海鳥,在北大西洋海域過冬,北大西洋海岸繁殖。冰島、挪威、格陵蘭島、法羅群島、紐芬蘭和許多北大西洋島嶼,都是北極海鸚哺育后代的地方。

北極海鸚體型不大,但是技能爆表,擁有出色的潛水能力與飛行能力,不僅能潛入海底捕魚,還能在半空中旋轉飛行御敵。它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動物?

01

行走的表情包:三角形大嘴巴會變色,幾乎占了大半張臉

北極海鸚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又呆又笨,但它行動時,每個動作、姿態,都萌得心化了,所以被稱為「行走的表情包」。

別看它的身軀圓嘟嘟的,但其實它并不胖,體重才500克左右,體長在26-38厘米之間,低矮的個子,集體活躍于海面與海岸上,像一只只小精靈。

北極海鸚的「裝扮」還很時髦,冠為黑色,臉頰灰色,身體上黑白分明,背部與翅膀是黑色的,肚皮則是雪白色的,圓溜溜的眼睛下周還畫有「眼線」,雙腳則是橙色的。

最特別的是,鮮艷的三角形大嘴巴。從正臉看,這張三角形的大嘴巴幾乎占了它的大半張臉,神奇的是,還會變色。

到了繁殖季,三角鳥喙顏色會變得鮮艷,同時喙整體加厚。大半張嘴是橙紅色的,嘴的基部是灰黑色的,嘴角處是亮黃色的皮膚,叫做「玫瑰花冠」。還有一圈圈的紋理,鮮艷又美麗。

鮮艷的色彩就像一層殼,隨著繁殖季結束,北極海鸚的三角鳥喙顏色會褪掉,色彩不再艷麗,而是低調的灰色。

是不是覺得很奇特?其實北極海鸚這張三角形大嘴巴的特點,遠不止于此。仔細看,你會看到鳥喙上有年輪似的溝,通常每長一歲,鳥喙上就會多一道溝,但三歲以后就不會再長。

伊恩‧摩里森在長達40年的時間里,都帶領愛鳥人士去海岸觀察海鸚,記錄海鸚繁殖期的生活「翅膀如劇烈的脈搏般急速鼓動,身體呈一團黑白相間的掠影,鳥喙大得夸張,喙上那一抹橘紅的色彩倏忽閃過。」

正是因為鮮艷的三角形大嘴巴,使北極海鸚的外表顯得呆笨、可愛,獲得了「海洋小丑」的稱號。不過這張大嘴巴在北極海鸚的一生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02

終生在海上漂泊:橙色的腳如船舵,厚實羽毛隔絕海水,可潛水60米深

北極海鸚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漂泊,沒有一個固定巢穴居住,大海就是它們的家。只有繁殖季到了,才會找一個海島或海岸懸崖,筑巢「成家」,繁育后代。

擅長游泳,擅長潛水,平時,吃飯、睡覺、玩耍、捕食,都在海上。北極海鸚有什麼「法寶」可以一直在海洋生活呢?

首先,北極海鸚擁有細密、厚實的羽毛,有很好的保暖作用。而且它能像鴨子一樣分泌油脂,涂抹在羽毛上。

這樣一來,盡管生活在海上,也能隔絕冰冷的海水,保持體溫。如此一來,在海上漂著生活,也可以很愜意。

其次,北極海鸚擁有橙色腳,腳趾帶有蹼,在擁有時,如同船舵一般。雙腳與翅膀配合,就可以在水中迅速改變方向。

最后,北極海鸚擁有一對短粗的翅膀,別以為翅膀都是用來飛行的。北極海鸚的翅膀在它游泳潛水時,也起到重要作用。它們潛入水中,揮動翅膀,像在空中飛行一般前進。

有了「在水中飛行」這項能力,北極海鸚潛入海水里,暢行無阻。據科學家研究,北極海鸚可以潛水至60米深處,可謂鳥類的「潛水高手」。但在海水里待的時間不長,捕到食物就回海面上。

03

捕魚絕技:下海一次能抓回20多條魚,最高紀錄達62條魚

北極海鸚靠捕食海魚為生,主要食物是小型魚類,包括柳葉魚、鯡魚、沙鰻。鳥類中的捕魚高手有很多,但是像北極海鸚這樣的捕魚絕技是難得一見的。

一般情況下,北極海鸚下海一次能抓回20多條小魚,哪怕是小海鸚或者捕食能力弱的海鸚,一次也能捕到10 多條小魚。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報道,優秀的北極海鸚,曾創下捕魚最高紀錄,一口捕獲了62條魚。這捕魚能力,簡直令人嘆服!

它們是怎麼做到一嘴巴叼著幾十條魚的呢?這得歸功于北極海鸚的三角形大嘴巴,短而尖,強而有力,而且嘴巴里有特殊的深溝構造,上顎還有尖刺,所以被北極海鸚叼在嘴里的小魚,休想溜走。

哪怕嘴里已經叼著好些小魚了,還可以放心張開嘴去捕捉其他的小魚,而嘴里的小魚也不會掉落逃跑。就像嘴里有小「鋸齒」,牢牢銜住了小魚。

捕到魚的海鸚,叼著滿嘴的魚歸來,喂養幼鳥。因為不能反芻吞下的小魚,只要將小魚叼在口中。食物外露,途中還得防止賊鷗 「攔路搶劫」。

育雛期的北極海鸚十分辛苦,為了捕食喂養鳥寶寶,一天得往返8次去海里捕食,含著滿口的小魚回來。

04

飛行速度驚人:一小時飛行88千米,以旋轉飛行方式御敵

北極海鸚擅長游泳、潛水,還具有優秀的飛行能力,且飛行速度驚人。據科學家監測,北極海鸚的飛行速度達到一小時飛行88千米,每分鐘拍擊翅膀400次。因它身軀圓嘟嘟的,呆萌中帶著笨,所以紐芬蘭人稱它們為「飛行的土豆」。

無論是在海上生活,還是在島嶼上繁殖,或者飛行活動,北極海鸚都喜歡成群結隊。集體大雜居的生活,讓它們在北極地區可以生存下去。

在北極地區闖蕩,北極海鸚總難免會遇到天敵。如果有黑背海鷗、賊鷗等入侵自己的地盤,北極海鸚們會采取「旋轉飛行」的方式御敵。

一旦發現敵人,海鸚們就會發出警告聲,然后成群結隊地盤旋而起,飛到半空中,形成一個飛快旋轉的環狀隊形。

一大片的北極海鸚轉著圈飛行,一方面顯示了自己隊伍強大,另一方面旋轉飛行,能讓入侵者暈頭轉向,難以找到進攻的突破口,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自然界中,野生動物們為了生存,為了守護自己的領地,擁有各種防身御敵技能,但像北極海鸚這樣有效且省力的御敵方式,實在不多見。

由此可見,北極海鸚有著極強的自我防護意識與集體精神,平常雖然會與同類有打鬧、有爭執,面對外敵時,就會一致對外。

05

在懸崖上造房子:雄鳥用鳥喙和腳蹼挖洞,對伴侶忠貞不渝

北極海鸚一生當中大部分時間都在海洋上度過,但沒有人知道它們是如何生存的,只知道它們在浩瀚的海上,隨波漂浮。

當春天降臨,海鸚的繁殖季到來,它們會光臨北大西洋海岸及島嶼,繁育后代。它們會在海岸、島嶼上度過春夏季節,這無疑是令人驚奇、振奮的。

當北極海鸚的三角形大嘴巴變得鮮艷且粗大,意味著它們可以相親、結婚了。越是漂亮、有力的大嘴巴,越是能多捕魚,越是能吸引配偶。

雄海鸚會以鳥喙作為求偶工具,看上一只雌海鸚,就會追著它跑,三角形鳥喙略微向前伸出。只要雙方輕輕一扣喙,就完成了結婚的儀式,成為「夫妻」了。

北極海鸚對待伴侶很忠誠,長期維持「一夫一妻」的關系,一生只有一個伴侶。它們總是成雙成對,動作親昵,用鳥喙輕輕啄對方,也會互相摩擦碰撞鳥喙,鳥類學家將這種行為稱為「互啄」。

它們會在沿海的岸上懸崖,或者島嶼懸崖,選擇一個好地方造房子「安家」。雄性北極海鸚用自己的喙和腳蹼挖掘洞穴,深0.6-1.2米,建筑能力很棒!

然后,銜來軟泥鋪在洞底,再找來野草、羽毛一類的東西,鋪在洞穴內壁,裝飾自己的「房子」。海鸚專家麥可‧哈里斯說:這時海鸚們會狂熱地收集東西,往巢穴里搬。羽毛、草葉、及海草等材料特別受歡迎。

北極海鸚造的「房子」還很講究,有一個主洞穴,可供小海鸚吃住,另外在不遠的拐彎處還有一個小洞穴作為「廁所」,小海鸚方便的時候,可以不受天氣影響,不會打濕羽毛。

雌鳥會在洞穴房子里,產卵,每次僅產一枚蛋,雄鳥與雌鳥輪流孵蛋。而當小海鸚破殼而出,海鸚父母輪流下海捕魚,用寬大有力的三角形鳥喙,銜回小魚,喂養小海鸚。

小海鸚出生6 個星期內,全靠海鸚父母捕來的魚喂養。北極海鸚對伴侶忠貞不渝,對待海鸚寶寶也是充滿愛,堪稱「完美的鳥類父母」。

6 個星期之后,雛鳥漸漸學習獨立生活,羽毛逐漸豐滿,然后就要獨自在海上謀生。頭幾年,小海鸚都在海上生活,到5歲才會回到繁殖地,擔負起繁衍后代的責任。

06

種群數量驟減:棲息地遭破壞,海鸚心臟被冰島人當美食

北極海鸚的適應能力很強,具備出色的游泳、潛水、飛行能力,基本不用擔心食物問題,團結一心能御敵,但還是逃不掉種群數量驟減的命運。

十九世紀前,北極海鸚廣泛分布,數量眾多,但如今北極海鸚種群數量驟減。科學家們進行研究分析,列出了多個原因。

第一,人為的捕獵。因北極海鸚自身用途甚廣,蛋、羽毛, 甚至是身軀,都有著商業價值。其次,北極海鸚是冰島餐桌上常見的食物,冰島人還將海鸚的心臟視為傳統美食,大肆捕獵。

第二,海洋環境在發生變化。有人認為,北極海鸚愛吃的小型魚類數量在減少,其次氣候變暖,海洋溫度上升,擾亂了海洋食物鏈。

第三,棲息地遭到破壞。人類過度開發土地,以及花葵屬植物的入侵,茂密的枝葉密布懸崖,嚴重妨礙北極海鸚筑巢、繁殖。

麥可‧哈里斯直白地說:海鸚在育雛方面有了困難。平均壽命30年的海鸚有本錢將繁殖周期中斷幾年,直到情況改善,但現在這樣長期偏低的繁殖成功率,將影響海鸚的族群總數。

第四,天敵的侵略。有的島嶼因為水貂、鼠類的入侵,使北極海鸚寶寶的數量驟減。

可見,北極海鸚種群數量驟減,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響,而且并不是短期內造成的。

結語

要讓北極海鸚這個物種繁衍生息,需要立法禁止捕獵,并建立專門機構。保護它們的棲息地,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希望呆笨又可愛的北極海鸚,能在地球上繁衍下去。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