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巴西圣保羅海岸約4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美麗島嶼叫 大凱馬達島(Ilha da Queimada Grande),不過當地人從來都不敢踏足該島。這個島嶼背后隱藏著許多有趣而令人恐懼的故事,以至于很難說出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構的。但實際上,無論是真實還是虛假的故事,都不希望你們對這個島嶼一無所知,因為它比想象還要可怕。
大凱馬達島也叫 蛇島,島嶼面積為0.43平方公里,以棲息大量 金黃矛頭蝮蛇(Golden Lancehead)而聞名,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致命的毒蛇之一。其平均體長為70厘米,已知最大長度為118厘米。頭部呈三角形,腹部為均勻的淡奶油色或黃色。
根據史密森尼學會估計,島上估計有 2000至4000條金黃矛頭蝮蛇。對比島嶼面積, 相當于每平方公尺有1-5條毒蛇。用科學家的話來說, 一旦登上了島嶼,您離死亡的距離永遠不會超過1米。
蛇島現在已經無人居住,但在當地人的傳說里,登島的人都沒有好下場。一個傳說是有個漁民登島摘香蕉,結果被毒蛇咬到。當他設法回到自己的船上時,開始毒發身亡。最后船漂回到岸邊時,人們發現漁民身上滿是毒蛇的咬痕,甲板上滿地鮮血。
另一個傳說在1909年到1920年,一名男子和家人在島上守護燈塔,目的是為了引導航行和阻止人們上岸而留在島上。但有一天晚上,一群毒蛇從窗戶滑進家中襲擊了男子,而他的妻子和三個孩子拼命逃到船上,卻發現船上都是毒蛇,結局可想而知。
後來自1920后到現在,燈塔一直都是自動化。所以蛇島除了巴西海軍每年登島定期維護以及捕蛇制作血清的科學家外,其他未經容許登島的人都屬違法行為、后果自負。另外如果登島申請獲批,必須有醫務人員隨行。
那島上的毒蛇是怎麼來的呢?
有些人聲稱蛇是由海盜保護他們的黃金而放置在島上的,但根據科學研究表明,島上密集的蛇群是在數千年的歷史中演變而來的,不是人為造成的。大約在11000年前,海平面上升令蛇島與巴西本土隔離開來,導致島上的毒蛇被「剩下」,最后朝著不同的方向演化。
在熬死了所有地面掠食者后,金黃矛頭蝮蛇開始迅速繁殖,占島為王。隨著時間推移,地面上沒有了獵物,金黃矛頭蝮蛇開始往樹上發展,捕食遷徙而來的大型候鳥、海鳥。如果小老鼠、小蜥蜴,毒蛇咬一口后等待其毒發身亡再吞食。但候鳥、海鳥不一樣,若不能一擊即中,大型候鳥就會飛離毒蛇的視線范圍,所以它們進化出了難以置信的高效毒液。
科學家通過化學分析顯示, 金黃矛頭蝮的毒性比近親巴西矛頭蝮(Bothrops jararaca)要強3至5倍,并且是整個矛頭蝮屬中作用最快的毒液。若被咬中,會出現局部疼痛和腫脹、傷口 皮膚融化、噁心和嘔吐、腸道出血、腎衰竭和肌肉組織嚴重壞死等現象。而且毒液含有神經毒素成分,令其快速殺死大多數獵物。
幸運的是,金黃矛頭蝮蛇只生活在無人居住的孤立小島上,所以官方還沒有金黃矛頭蝮蛇咬人的記錄。但由于巴西每年被毒蛇咬中的人數一直在世界上居高不下——每年大約30000人,其中至少150人死亡,因此金黃矛頭蝮的毒液被用來制作抗毒血清,以及開發成各種救生藥物(卡托普利就是從金黃矛頭蝮的毒液開發出來的降壓藥,此外發現毒液在解決心臟病、血液循環和血栓的方面有很大作用)。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金黃矛頭蝮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在過去15年中減少了近50%。可能有人會想,棲息在人煙罕至、孤立的島嶼上,每年遷徙季節可以大吃候鳥,怎麼就瀕危了呢?
主要是島嶼太小,并且是金黃矛頭蝮在野外生活的唯一場所,因此只能在有限的種群數量里夠繁衍生息。科學家近來發現,金黃矛頭蝮出現密集的近親繁殖,導致某些毒蛇出現雌雄同體,同時也產生了不育的毒蛇,這意味著該物種一直難以健康地繁殖。再者巴西的森林砍伐,也導致因遷徙而經過蛇島的鳥類減少,毒蛇食物減少了。
還有一點是,金黃矛頭蝮在黑市上,一條可以賣到 10000至30000美元。馬克思沒有說過,如果有10%的利潤都會讓人瘋狂,一條金黃矛頭蝮足以令人鋌而走險了......
人們常說蛇是冷血動物,但它們最珍貴的毒液都給人拿去救命了,也該放它一條生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