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河南馬戲團獅子出逃,游客被嚇得跑掉鞋,猛獸到底該不該被圈養?

sunai 2023/04/25

假如你正和家人朋友逛著動物園,突然面前出現了一頭沒人管的獅子, 你會先叫救命還是先逃跑?又或者給它一個滑鏟?

近幾日,國內一家動物園在進行動物表演的時候,由于工作人員的疏忽, 兩只獅子一前一后地從籠子的縫隙鉆了出去,甚至跑到了公共園區。

對此,親身體驗過的游客們都驚魂未定、大感后怕:

「太可怕了,第一次如此近距離的看到獅子。」

「當時感覺死神在朝我招手,我抱著孩子拼命的跑,鞋子都跑掉了一只。」

好在很快兩只獅子就被抓了回去,所幸并無造成人員的傷亡,但看著這兩只駭人的獅子,還是讓人忍不住會想: 猛獸到底應不應該圈養?馬戲團的馴養條件如何?人工養殖到底有沒有必要?

動物在馬戲團中是如何生活的?

如果沒有發生意外,馬戲團中的動物看起來各個溫順乖巧,聰明機靈。有能聽懂飼養員講話的黑熊,有會算數的猴子,甚至還有鉆火圈的老虎等動物。

那馬戲團最早起源于哪里呢?

根據資料記載, 馬戲團最早出現在1768年的英國,而當時的動物主演是馬,所以將該表演組織命名為馬戲團。最初的馬戲表演是動物與人的結合,在馬表演的同時,夾雜著人的雜技表演,例如走鋼絲,胸口碎大石等。此表演形式一出現,立馬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馬戲團開始風靡。

後來,馬戲團不僅僅馴服馬這種動物, 他們還選擇了猴子這種非常聰明的動物作為主演。猴子的參與讓馬戲團的表演形式更加豐富多彩,他們還加入了人與猴子一起算數這樣的環節,引人入勝。

隨著馬戲團的繼續發展,人們將越來越多的動物加入到馬戲團中來,他們開始嘗試各種不同的動物訓練,這樣做帶來了諸多好處,當時的人們更青睞于去看馬戲表演而不是去動物園單看動物。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馴養員的安全無法保證。

由于人們選擇的都是像熊、老虎、獅子等野生的猛獸,大多還足夠吸引眼球的食肉動物,所以馴養員每天在訓練他們時都承擔著無比大的風險,這也間接的成為了部分馬戲團出現虐待動物的一大原因。

馬戲團在馴養這些動物時, 一般是在動物還處于幼崽時就將他們圈養,這種方法可以讓它們的性情變得溫順,不像野外生長的動物那樣具有危險性。但隨之而來的是動物們的血與淚。

訓練大象常用的「象鉤」

我們以熊為例,我們在紀錄片中看到的熊是四肢行走的動物,很少的情況下才會雙足站立,但在馬戲團中的熊,不僅可以站立很長時間,甚至可以在人的攙扶下直立行走。

馬戲團是用一個鐵環將黑熊馴服的。

馴養者用鐵環套在黑熊的脖子上,鐵環的高度正好是黑熊站立的高度,如果黑熊不想站立,鐵環就會緊緊勒住黑熊的脖子,嚴重者甚至會導致黑熊的窒息死亡。

除了這種殘忍的手段之外, 馬戲團還會使用鞭打、挨餓的方式讓動物「學會」那些馬戲表演的技能,并且他們還會將動物關在暗無天日的籠子里,馬戲團是這些動物們想逃卻逃不掉的地方。

除了虐待動物之外,馬戲團還改變了某些動物的性格。例如,在海洋館中常見的虎鯨,明明在海洋中從未發生過傷害人的事件, 但在海洋館中,虎鯨傷人的事件經常發生。

難道這種將人們的快樂建立在動物的痛苦之上的行為不應該被禁止嗎?難道這樣的表演就是人們真正想看的嗎?這些問題值得我們的深思。

人工養殖也應該被禁止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人工養殖與馬戲團的虐待動物的方式有很大區別,并且人工養殖和人工培育是有嚴格規定的。

由于人類的不斷開發和頻繁的活動,許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受到破壞,加之人類的大肆捕殺,許多野生動物野外數量銳減,甚至瀕臨滅絕。

被盜獵者割去角后得到了及時救治的犀牛

對于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干預,于是出現了對瀕危野生動物進行人工飼養的方法。經過眾多年的實踐證實,這種方法在中國確實卓有成效, 我國成功讓中國的熊、華北豹的數量得到逐步的提高。

以大貓熊為例,大貓熊作為中國的「國寶」,在1980年前后,就被列為中國瀕危物種,野外數量非常之少,瀕臨滅絕。 僅僅經歷了8年的時間,大貓熊的野外數量已經減少到原來的一半。

大貓熊瀕危的原因比其他物種多得多,它們的生長環境遭到破壞,大貓熊的棲息地越來越小。

其次,大貓熊的繁殖能力較差,幼崽成活能力差。并且大貓熊的生殖系統容易受到細菌的感染,導致雌性貓熊的卵子品質下降,雄性大貓熊的交配欲望下降。

再者,大貓熊憨態可掬的樣子惹人喜歡,不免有些人動些歪心思,它們捕捉野外的大貓熊進行買賣或者自己飼養。長期以來,這種過度捕殺的行為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大貓熊的種群,而種群的恢復需要很長的時間。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國采取了人工飼養的方式來拯救大貓熊。 通過圈養、人工繁殖等措施,我國的大貓熊數量得到顯著提升。更令人欣慰的是,經過數據分析,圈養的大貓熊比野外的大貓熊更長壽。

在野外的大貓熊的壽命一般為18-20歲,而經過飼養員的悉心照料,加之良好的飼料管理和醫療水平,圈養的大貓熊的平均壽命可以達到25-30歲,更有甚者能超過30歲。

由此可見,人工圈養與馬戲團的虐待動物顯著不同。

人工圈養的目的是借助人類的力量,幫助某些瀕危動物繼續生存下去,保護中國物種的多樣性。而馬戲團的虐待是一種違反自然規律的人為干預動物生長的行為,它們以教會動物馬戲表演來取悅人類為最終目的。

我們應該批判的是馬戲團中的那樣虐待動物的行為,減少甚至杜絕動物的買賣行為,讓動物們遠離那個暗無天日,充滿黑暗的地方。

人工圈養百利而無一害嗎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人工圈養也不例外。這種養殖方式在某些程度上保護了野生瀕危動物,但同樣,這種方式引發了人們的廣泛熱議: 人工圈養什麼時候該將動物放歸野外呢?還是一生都在人類的干預下成長?

國內首例人工繁育瀕危物種黑腿白臀葉猴

首先,我們可以得知, 單在飼料這方面,人工圈養便顯現出較大的弊端。在野外的動物的食物是在野外自己尋找的,由于野外環境多樣,動物門的食物種類也是多種多樣,變化非常大。

但人工養殖的動物的飼料基本是工作人員按照比例配好的,飼料包括玉米、小麥、大豆等作物,其多樣程度與野外無法相比。

再者, 人工圈養與野外生長的環境完全不同。人工圈養的動物大多生活在籠子里,或者生活在人工建造的圍場中,動物的活動面積與野外的動物無法相比。野外環境中生長的動物不僅有充足的運動,還具備了相當機警的頭腦,這對動物來講意義非凡。

人工圈養的動物何時放歸自然?首先要對放歸動物進行嚴格的篩選,符合放歸規定的,身強體壯的,適應能力強的動物才會被選作放歸動物。

接著, 飼養員會對準備放歸的動物進行訓練,會模擬野外環境,讓動物學會依靠自己生存,并且,會在模擬環境中放入許多其他動物,模擬捕食和天敵等,用這種方式來鍛煉即將放歸野外的動物,讓它們提前適應野外環境。

動物放歸野外后,并不是完成任務了, 我們還需要繼續對動物進行追蹤,通過我們的追蹤分析,要等到動物完全適應野外的環境,融入到野外的族群中時,我們的任務才算圓滿完成,動物放歸才算順利結束。

由此可見,人類干預動物生長過程有好處也有弊端,最重要的是不要超越干預極限,要保證動物不泯滅本性,并且能適應不同環境。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