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我,還是一個國中生,看甄嬛傳也多從情愛的角度出發,偏感性一些;十年后,我已經在職場打磨了三年,見過了很多人情冷暖和職場的爾虞我詐,看問題的角度也更加理性。
《甄嬛傳》中,陪伴甄嬛走到最后的人,是崔槿汐。劇中崔槿汐不僅對甄嬛忠心耿耿,而且是甄嬛的指路明燈。
為了甄嬛能夠順利回宮,崔槿汐能夠犧牲自己,跟不愛的蘇培盛結成對食,這份情誼遠超一般的主仆,甚至可以說是真愛無疑。
可是,甄嬛到底有什麼魔力,值得崔槿汐為了她把自己搭進去。崔槿汐為什麼那麼堅定地選擇甄嬛呢?
分析崔槿汐的行為動機,除了分析她所處的環境外,還需要設身處地從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后宮中人,無論是誰,無論地位多麼尊崇,都離不開一個需求:
被皇帝刻意培養成戀愛腦的華妃,在意識到皇帝要對付年家,年氏一族的性命岌岌可危時,也會在權衡利弊后,強忍痛苦,將頌芝送上皇帝的龍床。
說到底,在后宮這個名利場生活的人,都不是感性主導的人,情感需求是一定會向生存需求讓步的。
因此,崔槿汐選擇甄嬛,本質上,是因為甄嬛是個潛力股,跟著她自己能過得更好。
崔槿汐以前是伺候太妃的,為啥能夠被選進甄嬛宮里做領班?除了蘇培盛的緣故,其實也有崔槿汐自己的選擇。
首先,甄嬛的長相酷似純元,甄嬛是一定會得皇帝寵愛的;其次,后宮就是職場,職場沒有秘密可言,甄嬛在選秀環節的表現,早就在后宮中傳遍了,崔槿汐也會知道。
甄嬛在待選環節,就為素不相識的安陵容仗義執言,說話也是滴水不漏;選秀時,甄嬛才情出眾,
甄嬛跟純元皇后,是五分容貌相似,五分性情相投,皇帝看得眼睛都瞪大了。
太后不想讓酷似純元的甄嬛進宮,先是說「甄」犯了皇帝名諱,然后又讓甄嬛走上前來,又是潑茶,又是丟貓的,每一招都是兇險萬分。孫妙青只是被貓嚇得一哆嗦,就被訓斥「殿前失儀」永不再選秀。
都說「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一個人的性情和能力,只有在遇到大事情的時候才能看出來。
甄嬛先是搬出先帝為自己解圍,然后又一臉鎮定地上前,甄嬛明明很害怕貓,卻能夠在御前泰然自若,可見其處事能力和魄力。
槿汐從這些事情中可以判斷出,甄嬛是一個心地善良、才情出眾、不驕不躁、做事有度的人,具備了成為「宮斗冠軍」的潛力。
崔槿汐是有2次機會能夠離開甄嬛的。
第一次是甄嬛進宮后無意中看到了「泡芙」,甄嬛深感后宮水深,請溫太醫幫助她避寵,后宮中的女人,沒有恩寵就沒有出路,甄嬛宮里面的總領太監便想要跳槽去麗嬪那里。
當時甄嬛給了宮里所有人2個選擇,是要繼續留下,還是另尋他處。槿汐是堅定不移地選擇甄嬛。
第二次,便是甄嬛被皇帝「菀菀類卿」傷透了心,自請離宮去甘露寺修行。當時甄嬛為浣碧和槿汐都安排了好去處,但是浣碧和槿汐都表示一定要跟著甄嬛。
浣碧選擇甄嬛我們還能理解,畢竟人家是同父異母的親姐妹。但是為啥崔槿汐還要死心塌地跟著甄嬛呢?
看似是主仆情誼深厚,實際上都是權衡利弊后的選擇。
首先,當時甄嬛被皇后坑害,又跟皇帝決裂,成了眾矢之的。
比如佩兒曾經伺候過甄嬛,被分配到跟祺嬪同住的欣貴人那里后,就經常被祺嬪找各種理由打罵。
槿汐在宮里生存多年,對后宮的規則早就看清楚了。留在宮里看似安穩,實則更加危險。
而且,宮里最忌諱背叛。甄嬛剛搬進碎玉軒,訓誡宮里人時,強調的就是「忠心」:
在這宮里過日子,若是身邊人不可靠,就有如盲人走在懸崖峭壁邊,時時有粉身碎骨之險。
再看看那些背叛小主的人,都是什麼樣的下場?康祿海背叛甄嬛,去了麗嬪那里也不被信任;曹琴默背叛華妃,再三進言害死舊主,最終死在了夢中,連女兒都要叫他人額娘。
最后便是因為,槿汐看慣了宮里面的起起伏伏,只要皇帝心中還有甄嬛,那麼甄嬛就有重獲恩寵的一天。
崔槿汐是個優秀的打工人,她的見識和格局有時候更勝甄嬛,她當然不會只看眼前的利益,她看的是將來。
不信你看,甄嬛回宮后,跟甄嬛一起「共患難」的崔槿汐,這地位,水漲船高。
崔槿汐為什麼不選擇跟著皇后或者華妃,這兩個勢力如日中天的領導呢?
首先,崔槿汐是跟不了皇后的,因為皇后壓根就不能接受比她強的下屬,就皇后這格局,注定了她斗不過甄嬛。
崔槿汐不跟著華妃,一是因為崔槿汐很難得華妃信任,頌芝是華妃的家生奴才,從小就伺候華妃,槿汐這時候擠不進去位置的。
二便是華妃得寵,總歸是依靠年羹堯,年羹堯功高震主,囂張跋扈,皇帝是一定會處置他的,到那時,華妃也就沒有了恩寵;三便是,
崔槿汐堅定地選擇甄嬛,甚至不惜拿自己的終身大事做賭注,是因為她會識人,眼光和格局遠超他人,早早為自己選好了潛力股,她也相信自己最終能夠獲得更大的回報。
真正深究起來,那些看似溫暖的舉動和堅定地選擇,不過是人性的趨利避害,為自己謀求利益而已。崔槿汐對甄嬛的忠心耿耿,實際上是基于自身的生存需求所做的選擇而已。
我們總說「選擇大于努力」,是因為選擇比努力需要更多的見識和智慧。打工人想要在后宮和職場中獲得成功,除了走對路,做對事,最重要的是跟對人。
因為決定你是否能升職的,還是你的領導。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