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很多人看《甄嬛傳》,會跳過甘露寺的劇情,直接一鍵回宮。但不可否認,甘露寺的這幾年,是甄嬛最為歡樂和自由的歲月。
「菀菀類卿」讓甄嬛傷透了心,而皇帝對甄家的絕情更是讓甄嬛恨透了他。甄嬛已經自請出宮,皇后黨還不依不饒,來甘露寺進香都不忘侮辱甄嬛。
在眉莊的求情下,太后派了芳若姑姑來看望甄嬛,實際上也是為了保護她。
當時甄嬛先后問了眉姐姐和敬妃是否安好,芳若一一作答后,問甄嬛為什麼不關心太后?甄嬛回答:「眉姐姐依托太后的照拂才能安然度日,若眉姐姐安好,太后自然安好。」
此時,芳若頓了頓,又問甄嬛:「那皇上呢?娘子還關心嗎?」
前一秒還輕松交談的甄嬛,笑容瞬間消失,滿含抱怨地回道:「若有國喪,天下皆知,就不必勞煩姑姑來告訴我了。」
一旁的槿汐嚇得臉色都變了,趕緊提醒甄嬛:「娘子,你糊涂了?」說完一臉緊張地看著芳若姑姑。
甄嬛的這句話,非常大逆不道,如果芳若有心告訴皇帝,那麼甄家滿門抄斬都算是輕的,可能會株連九族。
那麼,為什麼甄嬛敢當著芳若的面,毫不避諱地說這樣一句話呢?她真的不怕殺頭嗎?
此時的甄嬛,對皇帝是非常怨恨的。
一是因為皇帝太薄情了,甄嬛對他一片真心,在皇帝那里卻只是「菀菀類卿」。甄嬛是那麼心高氣傲的一個人,自己的情愛在皇帝那里不過是替身,是個笑話。
都說「愛之深,責之切」,甄嬛愛皇帝愛得刻骨銘心,得知自己這一腔的熱情,這麼多年的情愛和時光都是錯付,甄嬛怎能不恨?
二便是皇帝聽信祺嬪父親的讒言,不分青紅皂白,就將甄家發配去了寧古塔。
甄嬛生下朧月三天就離宮修行,來到甘露寺做苦活累活,撿柴挑水,燒水洗衣,這些身體上的苦痛甄嬛尚且能夠忍受,但是精神上的痛苦是非常折磨人的。
甄嬛不知道父母是否成功抵達寧古塔,也不知道他們在寧古塔過得怎樣,如果不是果郡王,她對朧月的近況也是一無所知,此刻的甄嬛,生活和思想都陷入苦境,這一切都是拜皇帝所賜。
平日里甄嬛沒有發泄的機會,此時芳若的話就像是一個出口,甄嬛積壓的情緒噴薄而出,反正家人已經遠在寧古塔,皇帝想要怪罪也無所謂了。
此時的甄嬛,雖然并未自輕自賤,但其實還真有點破罐子破摔的感覺。
當然,甄嬛即使心中有怨氣,但也并不是一個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人,她敢說這句話,是因為她清楚芳若此行的目的。
明明是太后想要保護她,但是為啥不派竹息姑姑來,卻派了芳若姑姑來呢?
因為芳若曾經是甄嬛的教引姑姑,派她來比派竹息更合適;其次,芳若曾經在御前伺候,是皇帝身邊的人。甄嬛離宮后,皇帝便將曾經教導過甄嬛的芳若姑姑調走了。
芳若這次來,等于是帶著任務來的,太后想要試探甄嬛對皇帝的態度。甄嬛大膽發言后,芳若是這麼說的:
您現在這樣怨恨在身,實際上也是自己難受;太后說吃了這些,希望您能夠心平氣和些;有些事情,太后只能明白,不能插手。
芳若這些話,看似是在勸誡甄嬛寬心,其實也是在為皇帝向甄嬛示好。
畢竟芳若在宮里待了這麼多年,皇帝的心思還是能夠猜上幾分的,皇帝能夠將伺候多年不曾出錯的芳若調走,又對朧月如此寵愛,可見他根本沒放下甄嬛。
但芳若到底只是個傳話的,凡事也只能盡力。甄嬛那麼聰明的人,猜到了太后的試探,所以將話說的決絕,便是表明了自己的態度。ADVERTISEMENT
甄嬛知道,芳若是不會將這些話傳到宮里面的,因為這對芳若一點好處沒有。
且不說芳若姑姑曾是甄嬛的教引姑姑,兩個人到底是有些情分。
芳若姑姑曾在眉莊假孕事件后,收了甄嬛送的螺子黛,畫了遠山黛的眉形幫甄嬛見到了皇帝;後來芳若又違抗圣命,偷偷放甄嬛去見了眉莊。
我們可以認為芳若是因為拒絕不了螺子黛的誘惑,是為了利益幫助甄嬛。但是御前伺候的人,從來不是多嘴的人,察言觀色那是一絕,說話做事也是需要深思熟慮的。
且不提此時的皇帝對甄嬛有情,即使皇帝對甄嬛無情,芳若將甄嬛的話如實告訴皇帝,第一個遭殃的人,也不會是甄嬛,而是打報告的芳若。
畢竟天子之怒,誰能承受得起呢?甄嬛不在宮中,首當其沖受懲罰的一定是芳若。
因此,甄嬛知道,芳若姑姑是不會將這些話傳到太后和皇帝的耳朵里的。她剛好借此機會發泄對皇帝的不滿和憤怒。
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知道什麼時候說話,說什麼話,什麼時候沉默,是一件大事。
作為整部劇的大女主,甄嬛的說話藝術從第一集拒絕溫實初,幫助安陵容解圍的時候就能看出來,不僅事事從對方的角度考慮,而且謹慎縝密,滴水不漏!
因此,甄嬛的話看似沖動,其實是刻意為之,細細想來也沒那麼嚴重。況且槿汐和浣碧還在身邊,甄嬛不可能拿這兩個最親近的人的性命開玩笑。
很多人把《甄嬛傳》這部劇列為職場教科書不是沒有道理的,甄嬛的說話做事都很值得推敲學習。
我們說話做事之前,也需要三思而后行,想一想后果。人要有勇氣,更要有能力為自己說的話、做的事情承擔責任。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